close

雲門舞集~生活律動快樂舞動生命
◎ 文/呂玉娟

當舞蹈走下舞台,回歸到生活,回歸到呼吸,回歸到思維,回歸到一顰一笑。
對成人而言,是與一個被忽略已久的自我相遇;對孩童而言,是好奇探索一個初識不久的身體。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舞者,也都有天賦創造力與快樂的本能,
生活律動,或許就是打開你我封閉身體之門的那把鑰匙。

看我的身體像不像海浪被捲上沙灘的樣子……」。
「我是一個溶化的冰淇淋……」。
「我是吐司麵包正在抹奶油……」。
在雲門舞蹈教室生活律動課程中,孩子們藉由舞動自己的身體,綻放出無邊無際的想像力。「每次上舞蹈課時/我都覺得/和天/和地/和身體/在一起/都會變成一種/很棒很棒的感覺。」一位小女孩做了這樣一首詩,訴說舞動身體時的自由心境。
舞動身體的喜樂與歡顏
1998年9月,雲門舞集創立25週年,第一間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誕生,正式推出以「健康、快樂、成長」為訴求的「生活律動」教學系統,一償多年來雲門舞集成立舞蹈教室的心願。1983年加入雲門舞集,曾任雲門舞集行政總監、現任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的溫慧玟說:「藝術並非只存在於舞台、劇場,還可與生活做更多結合。」

溫慧玟表示,「雲門舞集成立至今走過30個年頭,關懷的不只是劇院、舞台,還包括了如何將藝術落實到生活,從早年的『藝術與生活』活動,到近年來大型戶外免費公演、校園社區巡迴,就是希望大家透過身體力行,從舞動中得到快樂。」近年來,雲門舞集除積極擴展國際表演碼頭外,還致力於兩大方向的發展:創辦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及成立子團雲門舞集2。在雲門舞集舞團運作基礎逐漸穩固後,「身體教育」成了雲門舞集致力推展的目標與志業。

雖然舞蹈教室成立於1998年9月,但事實上教案從1995年夏天即已開始著手研發,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溫慧玟的邀請下,由哥倫比亞舞蹈教育博士張中煖擔任召集人,舞蹈教學學者、多位資深舞者及編舞家如林春香、劉北芳、楊美蓉、李金燕等老師皆熱情參與,加上幼教、音樂、美術、戲劇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加入教案編撰的工作。

溫慧玟指出,「在生活律動教案的研發過程中,一開始就很清楚我們的定位及目標在哪裡,不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不要表演、不要芭蕾舞鞋,不拉筋,不教下腰,甚至不教舞步,而是將舞蹈落實到身體韻律活動,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舞步。」她說:「這一套舞蹈教育並非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舞者,而是要將舞蹈的樂趣傳播給更多的人。」

「為什麼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不教跳舞?」這是成立以來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「每一堂課孩子蹦蹦跳跳玩得很開心,但實在看不出在跳什麼?」溫慧玟也再次不厭其煩地解釋這可能已經解釋過千百遍的問題:「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舞者,隨著年紀增長,人們對身體的感覺變得非常緊張,失去原有的感動力。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最終的目的,是要每個人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做好朋友,透過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,達到健康、快樂、成長。」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成立、發展至今,每週有將近9千位4至60歲的學員,在老師的引導下,體會與身體對話的樂趣,並從中發覺更多生命的可能性。


情境誘導引發天賦創造力
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工,看雲門舞者於舞台上的演出,不由讓人想到「苦練」二字;但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裡,看不到苦練,只有快樂和歡顏。關於生活律動的教學,沒有標準姿勢,沒有典範,老師並不示範動作,而是透過情境引導與比喻,引發孩子自己去創造動作,找到屬於自己的身體律動的節奏。溫慧玟說,「其實這就是一套開發孩子身體創造力的課程,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及創意空間,透過身體認知的改變,引發人格氣質的改變。」

為何捨制式的舞蹈課程而致力於身體教育?「光是動手腳而不用腦筋,所謂舞蹈技巧遲早會碰到瓶頸,現階段的舞蹈其實是趨向融合性的發展,以雲門舞集來說,是融合了東西方舞蹈與文化的精髓,在舞蹈中加入了諸如平劇身段、武術、太極導引等等東方文化及意念的元素,這是世界未來舞蹈的趨勢,也是我們在編撰教案時的思考方向。我們希望為孩子創造舞動的環境,跳屬於自己身體的舞,一旦找到了自我身體律動的孩子,再到各專業舞蹈教室去學習技巧性的舞蹈,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」溫慧玟娓娓道來。

課程開始於靜坐,結束於老師與孩子的擁抱,透過這些過程,可以讓老師細微地觀察到孩子身體的變化,同時透過動靜、快慢等情境式的引導,讓孩子自主性地以身體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。「透過課程與老師的引領,保留孩子與生俱來創造力的天賦,制式的生活與教育會讓創造力日漸消失,而藉由刺激孩子去想像,找到自信心,讓他們知道自己也可以與別人不一樣。」

溫慧玟指出,有許多家長跟她說,來上課後,她們的孩子變活潑,變勇敢了,甚至還有家長表示,「怎麼辦,我孩子怎麼變得會頂嘴了?」溫慧玟笑道,「來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上課,孩子們回家沒有作業,倒是家長有家庭作業。」這就是家長的「家庭作業」,要去適應孩子的創造力被開發出來的種種表徵,「會頂嘴的另一個意義,不就因為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,同時也勇於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所致?」因此,溫慧玟說,生活律動也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與探索的課程,父母透過看孩子上課,以及親子手記互動式的聯繫,問卷填寫,隨時去了解與感知孩子的改變。

教案編撰與師資培訓嚴格把關
不可否認,雲門舞集這塊金字招牌,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發展的一大利多,雄厚的品牌力讓舞蹈教室在招生上有一定的利基,然而,營運上還是免不了創業維艱的必然過程。溫慧玟指出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型態經營管理,財務完全獨立,與雲門舞集基金會無關,財務上是仰賴招生業務收入維持運作,經營模式與舞團完全不一樣。「創業期的3至5年,我們與一般公司一樣面臨到資金規劃與週轉的問題,由於教案在1995年即已開始研發,加上各教室的開辦費用,舞蹈教室目前尚未達損益平衡,必須向銀行融資貸款維持營運,希望能很快達成損益平衡後,及早步上平穩期。」

初創的前3年,除教學的教案外,也著手編輯教師教案手冊、管理營運手冊,建立經營KNOW-HOW,因而拓點較慢,待營運KNOW-HOW建立完成,近年來藉由營運模式的複製,陸續由3家拓展到15家分館,除大台北地區之外,擴及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等地。

「有效率的管理及數字管理很重要。」溫慧玟說,「報表管理、數字檢查、顧客(家長)座談會及問卷調查等等都是例行項目。」此外,教案與師資是舞蹈教室最重要的兩項元素,對此持續不斷地進行研發與修訂,目前雲門舞蹈教室擁有9個教案委員會、30個教案委員,皆是舞蹈、幼教、音樂、美術、戲劇各領域的專家。

在師資的挑選與訓練上,更是審慎。雲門舞蹈教室的老師,在競爭激烈的甄選合格後,還需經過兩個月的職前基礎培訓(包含:肢體探索、樂器運用與即興、音樂欣賞、達克羅茲教學法、兒童戲劇遊戲、幼兒教育理念、幼兒身心發展、特殊幼兒輔導、幼兒美學教育趨勢、藝術欣賞概說、電影中的舞蹈世界、自然生態觀察……等),每年還得需持續接受160個小時的在職訓練。溫慧玟說,「若以產品的概念來看,在舞蹈教室裡,消費與生產是同時刻發生,老師就是教案與學生的『引水人』,孩子的快樂、如何表達教案的精神,進而誘發孩子的創造力,完全維繫在老師身上,因此在師資的培訓上絕對是審慎,高標準,不遺餘力。」

目前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大多數位於都會區,但深入全台鄉鎮社區各角落,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目標,也是雲門創辦人林懷民的心願,林懷民曾向溫慧玟表示,希望在他往生時,全台灣有2百間雲門舞集舞蹈教室,溫慧玟回答,「林老師,沒問題,不過您可要慢點兒再走啊!」

「我們希望到了2010年時,全台灣每1百個4到8歲的小朋友中,就有5個來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學舞。」溫慧玟道出願景,但溫慧玟仍是強調,利潤或招生人數,只是手段,不是唯一的目的,最終的期許還是在於「讓生活動起來」,渴望讓更多人體會到動身體的好處,更有甚者,「希望舞蹈教室能夠成為社區文化交流中心,思想與文化、藝術交流,想成為藝術參與者與欣賞者,都可以過來相聚在一起。」溫慧玟如是說。

每個孩子頭上都有藍天
雖然舞蹈教室大都位於都會區,但不表示鄉鎮的孩子,就無法領會到生活律動的快樂。藉由「藍天教室」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足跡踏遍石岡、東勢、霧峰、埔里、魚池、國姓、中寮、水里等14個鄉鎮的115所小學與幼稚園。

談起藍天教室的緣起,1999年,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營運甫滿1年,921地震發生了,地震的翌日,林懷民即帶領雲門舞者進入東勢加入救災工作。10月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派出3位資深老師,進駐埔里成立工作站,利用廟前廣場或空地,召集學校停課的小朋友,帶領他們進行生活律動的遊戲,在滿目瘡痍的環境下,孩子們受傷倉皇的心因身體的活動,釋放壓抑,重拾快樂,「孩子會笑,我們就放心了。」當地的居民與學校老師這樣說。

翌年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決定以3年的時間,在921重建區推動一個名為「希望工程──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生活律動」的教學活動,密集為921重建區學校長期安排「生活律動」課程,讓重建區的孩子免費參與生活律動課程,對於這一系列的外地課程,因著「每個孩子頭上都有藍天」的緣故,命名為「藍天教室」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有數十位來自台灣各地的老師參與此一教學計畫。

溫慧玟表示,藍天教室啟動的初期,老師們騎著摩托車,身上掛滿呼拉圈、大汽球等教具,在重建區漫天的沙塵中,穿梭於絡繹不絕的工程車陣中,趕赴著去幫孩子上課,在狹小的組合屋教室中,夾雜著教室外轟隆隆的施工噪音,引導孩子尋找內心的清靜與清涼,體驗心靜自然涼的況味。轉眼4年,到了2003年6月,雲門藍天教室總共進行了7個學期,曾經上過生活律動課程的孩子,高達33萬3千人次。透過舞蹈,許多災區的兒童重新拾回笑容與自信。

舞蹈回歸到生活的一顰一笑
「事情永遠有更好的可能。」以「助產士」角色自許的溫慧玟如此深信,「我不會跳舞,也不會編寫教案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一路走來,我的角色就像個助產士,從旁鼓勵、催生,在一旁用力喊著,加油!加油!快出來了!」溫慧玟誠摯地說,「如果我們能夠10年、20年、30年地堅持下去,相信一定能改變我們的身體文化,讓大家以更自在、開放的心來看待自己的身體。」

當舞蹈走下舞台,回歸到生活,回歸到呼吸,回歸到思維,回歸到一顰一笑。對成人而言,是與一個被忽略已久的自我相遇;對孩童而言,是好奇探索一個初識不久的身體。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舞者,也都有天賦創造力與快樂的本能,生活律動,或許就是打開你我封閉身體之門的那把鑰匙。

從蝌蚪到小青蛙的成長故事
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一隻綠色的小青蛙為LOGO,孩子們上課也不需穿舞衣、舞鞋,穿上舒適休閒的綠色運動衣,像極了一群可愛的小青蛙。有些孩子就乾脆稱之為上「青蛙的課」。溫慧玟說,「孩子們未來所處的世界,可能並不是我們目前所能想像得到的,因此,給予孩子創造力的啟發,不是學習技巧,而是讓他們學思考。」由是之故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也持續不斷地引進、參酌國外關於幼兒的教學系統,就是要讓孩子在更小的階段透過遊戲得到快樂。「每個星期有這麼一堂快樂的課,能夠幫助孩子學習珍愛自己、尊重別人。曾經有那麼一段時光是如此無憂與快樂,那份喜悅會為他們的人生種下樂觀的種子。教育是潛移默化的,為孩子埋下一顆子種子,長大後將會受益無窮。」

「看那小蝌蚪努力地游,尾巴消失,離開水池。在更寬廣的世界自信地跳躍,聽那雨後的青蛙唱得多麼快樂。每個人在每一階段都有一段尾巴必須消失,才能成長。」

希望當小青蛙還是小蝌蚪時,悠游於池塘時是快樂的;在小蝌蚪尾巴消失後四肢長出成為會跳躍的小青蛙時,還是快樂的,這就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成立的原因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曼哈頓音樂美術 的頭像
    曼哈頓音樂美術

    曼哈頓音樂美術

    曼哈頓音樂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